关闭

协会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湖南工美行业最新动态
  • 戴清升《石菊假山》
  • 釉下五彩瓷盘 邓文科《
  • 木板烙画 《天悲》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美博萃 > 会员论文会员论文
竹刻文化艺术百家讲谈
陈田安

    人类历史,概括而说就是一部文明演化史,在以人类为载体,通过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实践与创造活动中,累积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称为文化。以文化定义的历史观中,中国文化是一个极其宽泛,复杂的体系。
    在中国人的眼里,竹子有君子之风,“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挺拨高洁,青翠脱俗,倚丽妙蔓,不畏寒暑。这些特征,暗合养中国君子文人的情操,从中也酝酿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竹文化”。中国人爱竹、种竹、赏竹、赞竹、食竹、画竹、刻竹;深刻地夯实着竹文化的内涵,拓展并其文化外延的走向。诗词歌赋、音乐绘画、建筑园林、民俗宗教等方方面面,无不体现着与“竹”的渊源。
    郑板桥是清初画坛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爱竹成癖,郑板桥曾说,不是只有我爱竹石,竹石反过来更爱我。他的住处所种满了竹子,风雨时就倾听它们的声音,日中月中观看它们的影子,诗中酒中抒发对它们的感情,闲中闷中则以它们作为伴侣。五十年时间,郑板桥不断地发现并捕捉竹子千姿百态的美。从现存的许多作品看,他的竹子形象没有一幅是雷同的。
    郑板桥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故在他一生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真正做到了胸有成竹。
中国这种特有“竹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个代表就是被誉为“中华绝艺”的竹雕艺术。“竹文化”既包含竹雕艺术,又为中国的竹制品从实用器具发展成为竹雕艺术提供了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我国竹刻,自汉至唐宋各个时期的积累,到明清时期,已形成厚积薄发之势。明清两代成为我国古代竹刻艺术鼎盛时期。
明清竹刻按其生产地域,雕作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可分为嘉定、金陵、宝庆等派别。
    南宋建炎年间,嘉定竹刻始祖朱松邻开创嘉定流派。北宋画家文同曾言:“竹如我,我如竹。”此语也正是嘉定竹人的写照。文同画竹多在绢上,非常工整,适合于雕刻。
嘉定竹人多为文人雅士,学养绝非一般。朱松邻少年时向松江书画名家曹时中学习“六书”《竹人录》中说他“工韵语兼雕镂图绘”,后又与著名剧作家郑若庸结为挚友,互为唱和,在陆深家“高朋满座,顾无松邻子不乐也”。由于他精诗文书画雕镂,刻竹时能以笔法运刀,使他的作品“世人宝之”。
    松邻之子朱小松也博学多才,诗词风流洒落,“有自然之致”;“工小篆及行草,画尤长于气韵”。松邻之孙朱三松不仅能诗善画,且擅造园,制盆景,相传南翔古猗园小云兜等许多景点均出于三松之构想。
    洪建华安徽黄山人,竹溪堂竹刻工作室堂主,徽州洪建华竹刻研究所中心主任。他从16岁起投笔捉刀,秉承徽派传统雕刻工艺,从事竹刻工艺。雕刻竹材手法多样,深浮雕笔筒、臂搁;皮雕留青臂搁及屏风;圆雕、竹根雕、传统人物及吉祥物。他所创作的作品构思巧妙,文风厚重,古朴典雅。人物雕刻栩栩如生,树木运刀枝叶灵动。他的代表作品《竹林七贤》竹刻笔筒已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2007年被评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竹刻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他已收徒几十人,在技艺传承上做出大量的工作和贡献。纵观全国各行各来各技的技师、大师,洪建华在竹材雕刻工艺本行内是名至所归,在传承技艺中功不可没。他的技艺风格雕刻手法代表着徽派竹刻一代宗师。
    邵阳市古称宝庆府。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市民文化和审美意识逐渐成长,文人雅士中,书房案几之上陈设珍玩之风大兴。金石、玉器、竹木雕刻小件,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收藏赏玩或相互馈赠的贵重礼品,历代岷王尤嗜古玩,附庸风雅,倡导了市民文化的兴起。宝庆竹刻,在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应运而生。不少文人亲自参加与竹刻的创意和设计,乃至亲自动手雕刻。许多立意清新、格调高雅的竹刻作品纷纷问世,在雕刻题材上,以山水人物为表现主体,在雕刻手法上,以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留青雕见长,也有线刻,点刀刻相结合的。形成了有别于嘉定、金陵,派系竹刻艺术的,有着宝庆特色的风格流派。
    宝庆竹刻从明代至今,其发展演变已有数百年历史,各个时期佳作异彩纷呈,灿烂夺目,高手辈出
    潘一龙,别号云山樵子,邵阳武冈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万历二十二年举人。自幼聪颖,传闻七岁与其父对弈而常胜之。工诗善画,独能事竹,精心琢饰成器,每被士大夫获之而珍藏。沉吟嗜饮,醉偭山水,万历间于云山威溪山口筑曰室大来堂,每与名流日相唱和,或与同好巧工刻竹为乐。是宝庆竹刻的创始人之一。
    王尚贤,字东藩,宝庆人,明万历四十五年举人。生性豪放,喜饮而吟歌。他是明末清初宝庆竹刻著名大师,技艺极佳,名声颇大。其作品用的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借山水之景直抒胸意。
    王尚智,字孝友,因性情憨厚而得得别号憨道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生,系王尚贤叔父之子。传为宝庆竹簧创始人。王尚智学艺于堂兄王尚贤,其兄要求甚严。令其失学制简单的臂搁开始。王尚智每日劈竹制臂搁粗胚,日久则生厌心。无聊之中,想试刀刻竹,但又恐刻坏竹青,遭兄呵斥,便用刀在竹之内胎上刻划,竟得异趣。于是收集废弃之竹筒,将竹肉全部去掉,仅剩竹黄。后经摸索,遂制为竹簧,以之雕饰。宝庆竹刻中的刻簧工艺,即始于此。
    据史料记载,从乾隆年始,宝庆府城内有一条街道,专门从事竹刻制品的制作和出售。专业的门店、作坊、艺苑达20余家,从业人数最多时达200余人。行当盛况空前,当时许多精细木工、蔑工也转入竹艺行业,改做精胚。
    此间,宝庆竹刻名家辈出,高手如林。许多名家之作,或走进皇宫,登大雅之堂,或走出国门,屡获大奖,誉满全球。
    晚清期间,黄遵宪作为清王朝外交官,曾先后出任日本、英国和美国旧金山的参赞和领事等职。他曾多次将“辟前人来辟之境,古人未有之物”的宝庆竹簧艺术品带出国门,作为清政府的礼品赠与日本、英国、美国政府官员,信受欢迎。
    在和谐世界,盛世中华的大环境下。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振兴中华文化产业。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我省特殊行业、人员,担负责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振兴民族产业的双重任务。2006年我市的“宝庆竹刻”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竹刻行业在八十年代沉寂了十多年后,又从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的年轻一代竹刻艺人脱颖而出。
    竹刻艺人张佼正是现代宝庆竹刻艺人中的佼佼者。他出生于木工世家,从小受到木雕制作的熏陶,从学做木雕开始,尔后专攻竹刻,师法宝庆地方传统、特色。早期作品临摹吴之璠、曾剑潭、胡恒明等技艺。从事竹刻20余年,创作了两百多件竹刻作品。他在刻竹路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能吃苦耐劳;每每夜澜人静时,他还在头悬梁,锥刺股地孜孜已求地探索竹刻艺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有一天他别开生面,独创出“飘刀法”,既自制斜口侧锋刻刀,融合书法用笔的方式,运用手指和腕部的力量,以刀代笔,既可往外推刀,又可向内回刀,点、切、削、皴等非常流畅,轻快自如,而且只需用一种刀就能完成一件作品,其雕刻表现手法,是对传统技法程式的突破,对竹刻的发展和丰富竹刻技法增添了新的程式。
    张佼擅长浅浮雕、深浮雕、薄地阳文法、陷地深刻法。他雕作的浅雕挂屏、花瓶竹簧山水人物,构图巧妙,雕工细腻。他最拿手的应是竹笔筒。去地浅浮雕——“薄地阳文”法,技法精纯。作品《聚友品茗欢乐多》浮雕竹笔筒,人物、古松、山崖构图严谨,格调古雅,富有诗意。精彩之处还在于对山崖运刀的刻画,施以各种线条,即为积点成线,积点成面之理;线与线若继若离,如下棋落子,纵横错杂,完成整体。画面上点点线线一气呵成。全画面之气势、节奏无不在其中矣。
张佼的山水人物浮雕笔筒,多次密匝的线条来处理山石的皱褶。线条的性格产生新的变化,方的线条、圆的线条、轻的线条、重的线条、浅的线与深的线条,抑扬顿挫,节奏感强烈。在视觉上引起美感的竹刻线条,更能显示音乐性的韵律感。表现在长短、粗细、刚柔、轻重、抑扬、顿挫、转折、曲直的变化上,好似不同乐器演奏的多种韵律的音响。“游丝描”清刚圆劲的细线如小提琴长笛;粗而宽的线条犹如竖琴、大提琴和圆号;单纯刃利的长线似拖音;顿头转折的短线似短促音;长短线配合似高低音组合;由线及面,由中锋而侧锋的线条变化犹如单声部变为和弦;而那些近乎点的线条又似乎是打击乐器的叮咚声。具有各种悦耳音律,奏鸣出一曲曲美妙音乐。这样的作品怎不能引起玩家的共鸣呢?
    欣赏张佼用“飘刀法”创作的人物、山水竹刻笔筒,总有一种惬意之感。在他的刀下,人物面部把握基准,各个人物刻画维妙维肖。衣纹皱褶凹凸处理恰到好处,飘洒动感强。许多作品构图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变化;诙谐、趣味性、娱悦性、古拙味浓;画面与文字的关联配合富有哲理性。
    在清静时,赏玩触摸张佼的山石竹刻笔筒,有一种凹凸手感,滑细的质感;一种由手掌转入心田尔后窜发脑门娱悦心境;静静的、轻轻的好似听一曲古典乐曲,又仿佛相像由远渐近地隐约听到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的《回家》乐曲;清纯、美妙、愉悦之心由然而生。
    张佼的山石竹刻笔筒,以线取胜。方的、圆折;曲的、直的;深的、浅的;阴的、阳的;松的、聚的;疏的、密的,并以曲直变化;离聚相间;深浅交替;刚柔相济;点面配合。他的线条工夫最巧妙处,还在于,线条的柔美、富有弹性。线条在笔筒上自然地流动,不做作。一条条活生生地线条串起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思忖。他用密密匝匝的线条来表现处理各种不同山石,正诠释了中国山水绘画传统,基准地、巧妙地施展在他的作品中。我想,他用众多线条组合成若干土堆、山石、山崖、山峰的精美画面,在我们邵阳以及省内,乃至全国,甚至首创,开创了我国用大量繁杂、密匝的线条层次、分割,施展在竹刻表现形势上的新纪元。

来源:  时间:2013-10-19 13: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