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协会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湖南工美行业最新动态
  • 戴清升《石菊假山》
  • 釉下五彩瓷盘 邓文科《
  • 木板烙画 《天悲》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美博萃 > 会员论文会员论文
浅谈我的竹刻观
湖南省雕塑工艺大师 陈劲松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处处多学问,刻竹人应刻善师从自然,从鲜活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灵感和艺术素养,使竹刻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并融入时代特征,既要保持传统,体现竹刻艺术文化内涵的传承性,又要能看到时代发展的痕迹,这个“度”的把握是一种智慧。
【关键词】艺术;竹刻;感悟

    文人不必是竹刻家,但竹刻家首先必须是文人,不是文人的竹刻家,其作品易俗。文人不一定要学刻竹,但竹刻家若不做文人,一定刻不好竹。
    竹刻创作需要灵感,就好比文学创作需要灵感一样。一个竹刻家一生的作品不见得都是精彩之作,因为艺术灵感不都时时闪现。有很多竹刻家是既无灵感,也无情感,甚至照搬古人,所以刻出的作品没有灵性。
    我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和艺术口号,在学术视野上要有包容性,在艺术思想上要有批判性,我强调包容性与批判性的统一,东方与西方的统一,尤其强调文学之于竹刻的作用。所以,我是文学、竹刻、学术三者同时进行,相互滋养。文学偏重于情感思维,竹刻侧重于抽象和形象思维,学术侧重于理性思维。这三者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牧童.jpg
竹刻《水牛牧童》系列获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金奖和首届“艾琳·国际精品奖”入围奖
 
    竹刻当以功力为基,才情为上。有才情没有功力,好比只有思想没有表达的手段,有功力没才情,好比东施效颦,你学到的永远只是古人的皮毛。具备一流才情者,即使学三流的古代民间雕刻,亦会成就一流的自己;没有一流的才情,即使去学一流的张希黄,也可能成为三流甚至不入流的自己。
    “众人皆以为美,斯不美矣。”竹刻的美既有普世性,也具有独特性。刻竹需眼高手高。眼力居一,手力第二。眼力决定口味,手力决定刀法,眼高手低者只有思想,而缺泛表达思想的手段,手高眼低者只有技术,没有思想。
    竹刻既简单也难。简单是指在坯材上根据需要用薄刀刃或碎玻璃刮去表层后,再用砂纸打磨光滑,甚至可以不琢一刀即可成竹器,古代竹刻有这种制法。但竹刻又难很难,而且是越刻越难。难就难在对竹刻作品的气质表现、内涵挖掘和艺术口味的准确把握、展现以及审美意境的创造上。竹刻其实刻的不仅仅是竹,而且是在刻修养,刻人生。
 
 
    达摩.jpg
竹刻《达摩》
 
    竹器的雕刻以形神合一为上,将竹刻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审美意境,创作巧思,托之以艺心,形之以刀法,以获得世人审美情调和形式感受的共鸣。
    一个竹刻作品的好坏,取决于作者自身艺术修养的高低,这就需要竹刻者除了有精湛的雕刻制作技巧外,还要有绘画、造型、文学、书法、篆刻等方面的素养。这也是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刻竹人,同时也要具备当一位学者、画家、书法家的素质。
    竹刻人的个人技艺造诣和日常审美积累、创作时的心境和追求的意境、确立的装饰主题和形式,决定着刀下的意蕴和气韵,并最终成就作品的艺术高度。功夫在刻外,只有刻外的厚积磨练,才会带来刀下的脱颖薄发。而如何学会用刀,善刻,在雕刻竹根雕作品时,如何因形用艺,在恰当的位置施以恰当的刀法,以最恰当的雕刻形式体现竹雕之美,此技方能称之为艺,方能变石为金。这才是我们刻竹人要终身学习、潜心修炼的雕刻技法。
  
生命.jpg
竹刻《生命》
 
    刻竹用材,是岁月与自然对刻竹人的恩赐。每个刻竹人都是在浪费了一定数量的竹材后才磨练出来的,所以更要善待每一件竹材。不要轻易盲目地在竹材上下刀,随形不等于随意。刻刀落下之前,必须要有一个近乎苛刻的酝酿过程。思想的深度,往往决定了作品的艺术高度。这是对竹材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对艺术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竹材质细润泽,纹理脉络丰富天然,为刻竹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和创作空间。在竹刻创作中,我独爱以“随形高浮雕”或“镂空”技法追求人工与天工的浑然天成。下刀随形写意而不随意,以形利形,以色度色,因材施用,支繁就简,这也是我学刻竹以来坚持创作追求的艺通大道,天人合一。与大道和,方能有大美生。
    展现技艺,并不一定要用繁工,以合理巧妙的设计彰显刻竹人的用心,辅以朴素的刀笔之法顺势而为,往往平淡简洁才是最有韵味的。
    竹蔸的形状是千姿百态的,在雕刻清理竹根须时要关注形状的变化。发现和应对竹形出现的种种变化,是个非常有趣的过程。特别是确定雕刻装饰主题,进行艺术构思后,竹蔸的变化是非常富有挑战性的,时常会带给我们新的思路。
    要做到去其无用处留其自然,不滞不呆,如梅、兰、竹、荷、灵芝、松柏、迎春花等植物,也可以马、牛、羊、兔、麒麟、蟾蜍、鱼等吉祥或可爱的、寓意美好的动物为题材。人物题材以文人或传说,故事中的人物的永恒追求和心愿寄托。武将、鬼怪、菩萨、领导人等之类不宜多用。毕竟竹刻除了艺术欣赏价值之外,还有着实用功能,尊重普世审美经验的主流,执章行法,求雅洁而去鄙俗,勇创新而匪求特图异,确为竹刻创作创意应守之要义。
    有时候简简单单的一只笔筒就能让人为之倾倒,(恩师王世襄品张希黄留青竹刻竹笔筒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其实是一种境界大美。气象、神韵与境界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重要构成,寥寥数笔勾勒胸中万千气象,刀锋至锐却能将其雕凿痕迹化于其中,这就需要发于先人,师从造化,博采众长得艺术学养积累,也是我在竹雕创作中所希望建构的工展现的审美理想。
   
枯木.jpg
竹刻《枯木逢春》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处处多学问,刻竹人应能善师从自然,从鲜活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灵感和艺术素养,使竹刻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并融入时代特征,既要保持传统,体现竹刻艺术文化内涵的传承性,又要能看到时代发展的痕迹,这个“度”的把握是一种智慧。
    从艺二十多年来,亦有点滴刻竹絮语,深情或藏于此,整理一二出来,以飨读者:
    刻竹应化坚为柔,除其坚锐,顺其自然,应势而为。
    一件好的竹刻要能用、能玩、能品、更要耐用、耐玩、耐品。
    竹刻件是用来赏持,酒是用来品的,心是用来交的,书是用来读的。
    与其花心思去骗一百个外行的眼睛,不如下真功夫得到一个内行的认可。
    从事竹刻创作的,不仅要重“艺”,更要讲“德”。在经济利益主导之下急功近利,放弃原则而迎合商业需求,是为大忌。
    最传统的就是最现代的,所有的创造都来自对传统的挖掘。竹刻亦然如此。
    竹刻家做到最后不是竹刻家了,是一个通诸领域的人。
    竹刻作品须有文人气,书卷气,高古气,得此三者为上品,失此三者为下品。竹刻家不要追求职业化,职业化易生匠气、俗气,唯俗病不可医也。
    我开心时会选材、刻竹、打磨;我不开心时也只会选材、刻竹、打磨。
    对于一个竹刻人而言,创新与继承同等重要,并且竹刻的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一件作品的价值,无论是从艺术、市场,还是收藏的角度,毫无疑问都将因创作者的艺术独创性和历史传承性而得到极大提升。
    与其三更灯火五更鸡,不如半天刻竹半天书。
    人以竹重,刻竹者因作品而声隆,是一种实力的体现;竹以人重,作品因竹刻者的悉心创作而名扬,是一种价值的肯定。当两者能彼此相重,无疑是每个竹刻人在艺术道路上的终极追求,是竹刻最具幸福感的一件事。
    竹可人,竹有生命,也是有灵性。竹刻人的责任就是张扬竹的灵性,赋予它永恒的生命。
    好的技艺加上好的竹材,还不足以雕出好的竹刻作品,刻竹有时不一定要用刀,但却要时时用心。雕是凡工匠皆可为之,琢确实需耗费心力,是潜心推敲之举,这样才能赋予一截竹筒,一块竹片美丽生命的艺术创造。
    人有人缘,竹亦有竹缘。且珍惜各自的缘分,尊重与自己结缘的每一件竹材。
    刻自己喜欢的竹刻,不存媚俗之想,不受名利之累,不被艺术市场的浮躁所困,通过竹刻艺术的创作,述说自己的所思所悟,努力提升和呈现作品的艺术及思想价值。
    人磨刀,刀磨人;人用刀,刀悦人。
    刻竹,刻好竹,先要学会做人,做好人。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之处见真章。最简单最容易受忽视之处,其实才是最难处理的地方。竹刻中的细节之美,往往是撼动人心之所在。竹刻任何部位都要严格仔细的处理;而且在越不干起眼的角落越要仔细,要在不见工的地方多下工。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书画创作中的计白当黑同样用于竹刻,竹刻不能太过了,能不刻的尽量不刻或少刻,以减少构图和雕刻太满的压抑之感,增强刻件的空透度,避免分散对竹雕主体的注意力,给观赏者以想象空间,使刻面尽显天地之宽。当然,该刻的地方一定要雕精刻细。
    人的一生很短暂,但刀尖下的风景却能长青。我用刻刀在竹壁上行走,把一世年华与光景都嵌到了竹刻里,竹刻作品快完成的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刻。那一刻我开始遥想,经年之后,谁的手温来捂热这款笔筒,谁的诗情在笔筒中绽放,谁的笔锋在笔筒中奔出后在宣纸上谈吐风云,谁又能洞悉我深藏于竹刻中的这份深深的眷恋。

   
 

 

来源:  时间:2015-02-03 08:59:13